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涵盖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五大维度,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关乎乡村经济活力;生态宜居是发展底色,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乡风文明是精神支撑,彰显乡村文化自信;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夯实乡村社会根基;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呼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方针既立足当前乡村发展实际,又着眼长远战略布局,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如何理解“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其核心在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本质上看,产业兴旺不仅是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更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具体而言,首先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同时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其次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促进“农业+”多业态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还需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产业兴旺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村产业“旺”起来,让农民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撑,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确保乡村发展有活力、可持续。
“生态宜居”对乡村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实现?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强调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方针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既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要避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而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宜居,需从多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二是保护乡村生态资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循环农业,同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等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培育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生态宜居的乡村,应是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让村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发展成果。
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如何落地生根?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精神纽带,其落地生根需要从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多维度协同推进。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民俗风情,通过修缮保护古村落、古建筑,整理编纂村史村志,开展传统民俗活动(如庙会、非遗展示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乡村风尚。再次,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陈规陋习。要发挥新乡贤、文化能人的引领作用,鼓励他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文艺创作、文化宣讲等方式,传递文明理念,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乡风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