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内涵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将从理论渊源、现实表现、解决路径三个维度,系统阐释这一矛盾的核心内涵及其深远意义。
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但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矛盾的转化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亟待解决。从时代背景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必须通过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实表现与主要特征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一矛盾的核心特征表现为“四个不”: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解决难度也更大。
解决路径与战略举措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施策,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从战略层面看,应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性。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通过这些系统性举措,逐步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