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再恐同日:消除歧视,促进平等的重要日子
世界不再恐同日,全称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是每年的5月17日。这一日子旨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对同性恋恐惧症和跨性别恐惧症的认识,推动社会对LGBTQ+群体的包容与尊重,消除歧视与暴力,促进性别平等。自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设立这一天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行、讲座、艺术展览等,以彰显对LGBTQ+群体的支持。

常见问题解答
1. 世界不再恐同日的起源是什么?
世界不再恐同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这一年,法国性学家、人类学家和LGBTQ+权益活动家乔治·雷蒙德(George Raimondi)在巴黎去世,他的去世引发了全球LGBTQ+群体的抗议和悼念活动。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LGBTQ+群体的权益,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5月17日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一举措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支持,许多国家和组织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相关活动,以提高公众对LGBTQ+议题的认识。
2. 为什么选择5月17日作为世界不再恐同日?
选择5月17日作为世界不再恐同日,主要是基于历史原因。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移除。这一决定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全球对同性恋的科学认知和社会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将这一天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既是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纪念,也是对LGBTQ+群体权益斗争的肯定。通过每年的纪念活动,人们可以回顾这一重要时刻,并继续推动社会对LGBTQ+群体的理解和支持。
3. 世界不再恐同日有哪些常见的纪念活动?
世界不再恐同日的纪念活动形式多样,遍布全球各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活动类型:
- 游行和集会:许多城市会组织LGBTQ+群体的游行和集会,参与者通常会手持彩虹旗等象征和平与包容的标志,呼吁社会对LGBTQ+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 讲座和研讨会:学校、大学和社区中心会举办相关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LGBTQ+权益活动家等分享关于LGBTQ+议题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公众的认识。
- 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博物馆、画廊和文化中心会举办艺术展览,展示与LGBTQ+相关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包容与尊重的理念。
- 网络宣传活动:社交媒体平台和LGBTQ+权益组织会发起网络宣传活动,利用 hashtags(如WorldHomophobiaDay)和在线挑战,吸引更多人关注LGBTQ+议题。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LGBTQ+群体的认识,也增强了LGBTQ+群体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社会的建设。
